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围场有个男“绣娘”身怀一手“针功夫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13785395851张
    2017-05-05 08:20:34   转载

    0

    框绢、捻线、刺针……动作娴熟,一气呵成,只一会儿工夫,一朵娇艳的牡丹已跃然而出。“呀,这花好像真的!”随着旁边学徒一声惊呼,“绣娘”微笑抬起头来。

    ——男的!

    人们常说拿针拿线都属于女人做的活儿,然而魏清民这个大老爷们却偏喜欢跨界,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跟着自己的夫人一起刺绣。虽然受过嘲笑,但是他觉得喜欢就去做,人家说什么不重要。

    魏清民今年50岁,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边墙村人。年轻时,他本是个木匠,走村串户做活计养家。慢慢地,机器代替了手工,木匠活儿不景气了,他又学了汽车修理,开了一家修理厂。

    魏清民的爱人叫李想,跟着他在修理厂干些零活儿,闲时就刺绣。

    说起李想家传的满绣手艺,那可是大有来头。据说,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家,后来辗转流传至围场,李想姥姥的姥姥学得此技,一辈一辈相传至今。

    看媳妇绣得入迷,魏清民禁不住手痒,没事儿时就抢着戳两针,慢慢地也喜欢上这针线活儿了。

    “起初,我没想到他会对刺绣感兴趣。我绣花时,他没事就在旁边看,看着看着他就要自己动手试试。我以为他只是为了好玩,也就没太在意。慢慢地,他总想绣,不知不觉就会了。”李想对记者说道。

    有一次,李想绣一幅牡丹图,绣到一半线不够了,并且一时半刻寻不到同样的线。没奈何,她只得把这半成品丢在一边,准备不要了。魏清民见了,忙不迭地拾起来,用另一种线把牡丹图绣完整了。

    “这绣品一看就是两种线绣成的,色调不统一,算不上合格品,但我一细看他的针脚,还真不错呢!”这件事让李想记忆非常深刻,丈夫的这幅首绣,她至今还保存着。

    魏清民和李想两人是自由恋爱,感情非常好,做什么都会互相支持。早些年,被子、衣服都时兴自己做,李想在家做时,魏清民都会帮忙。甚至有一次,魏清民还亲自动手,独自剪裁、缝纫,花一下午的时间给李想做过一件棉袄。

    有了这些基础,魏清民拿起绣花针来似乎并没费啥大劲儿,而李想也从未反感丈夫做这女红活儿,她说:“刺绣是修身养性的,他想学我不会阻拦,但也没有刻意让他去学,就是顺其自然。”

    夫妻同刺绣,起初只是一种业余爱好,绣好的东西也没卖,送人一些,大多数都收藏了起来。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他们的名声逐渐传扬开了……

    之后,政府在县城汽车南站北街开辟了文化产业孵化基地,魏清民夫妻应邀在该地开了一间名为“百福”的满绣店,除了卖绣品,还收学徒。

    “我们没想通过满绣挣多少钱,主要是想让更多人学会满绣,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。”魏清民说,“过去的老传统是手艺不外传,现在时代不同了,越多人来学,就越能保证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失传。”

    开店两年来,李想主内带学徒,魏清民主外跑业务。空余时间少了,刺绣的时间也少了很多。但只要一有空闲,他总会坐下来,绣两针。

    “一拿起针线,心就静了……”他说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